第二十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(简称“科博会”)正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火热上演。现场展出的一些前沿科技成果,正在或即将改变人们生活。高铁与北斗的相遇,就是一例。
在模拟的交通轨道上,一束束白光闪过,代表着一列列呼啸而过的高铁、城铁或地铁。中国通号展台的“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系统”,融合大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、图像识别等先进信息技术,构建出区域轨道交通的“智慧大脑”。
轨道交通是城市(群)交通网的“骨干”和“血脉”,但由于信号制式不同就导致无法互通,衔接不上。这套系统就是要打通壁垒,解决信号和管理协同的痛点。现场工作人员介绍,系统可实时推演客流、列车流及设施设备状况,提供全网运输计划协同编制与动态调整,强化综合保障与联动响应处置。
比如乘客乘有轨电车刚到站,要换乘地铁,却眼巴巴地看着一趟车刚刚离去,只能等下一趟。“如果信息对接上的话,乘客就可以做到无缝换乘,节省很多时间。”工作人员说,目前这套系统正在成渝地区进行示范。“智慧大脑”将为区域轨道交通带来一场变革。数据显示,它将使得区域路网总体运能提高15%,应急响应与运维效率提高10%,乘客换乘时间下降10%。
今年,火热的北斗卫星也像中国高铁一样,成为“国家级名片”。高铁与北斗融合,又将带来怎样的改变?“现阶段把北斗加入列车车载单元,车头和车尾各放一台,可对高速列车进行定位。”展台工作人员介绍,现在高铁采用闭塞区间运行,简单说就是,同一段轨道区间段内,只有前车驶出一段安全距离,后车才允许发车。未来发车,可直接用北斗定位解决车与车的间隔问题。
北斗定位还为高铁进站停车提供优化方案。目前高铁停车主要是司机靠技术手段和应答器来实现,如果使用北斗,定位会更加精准,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从开始刹车到最终停车,通过电脑计算,就能把车停得更准、更稳、更舒适,乘客几乎是无感的,停车误差也将从米级降至厘米级。据了解,目前车载卫星定位单元已在京沈高铁上道实验,此次来到科博会展示的是最新样机。